#DL;LM_5:The Future BreakFast 2 — 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內文_5

動卻也不動,緊張卻又放鬆,觀察一切事物的發展,卻完全不因它們的轉折而焦慮,沒有刻意的設計和算計,沒有任何預期 — — 簡單來說,就是像嬰兒般純真無邪的站著,卻有著最深的智慧與完全成熟的心智所產生的機靈。

— 李小龍

Shoot by Catan Ngan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

從脆弱中得益,就是反脆弱。說出這個思維非常容易,真正的實踐卻是難度很高的過程。

過去數年,科技快速進步是事實。在未來的50至100年,科技依然不斷進步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同時,我和少數的人也發現一件事情,人性卻沒有太多進步,更不斷的倒退。

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一書,兩位作者Jonathan Haidt 和Greg Lukianoff 建議把反脆弱這個概念作為教育的重要元素,兼具情理的說明反脆弱的寶貴和實用。

當然,發現「反脆弱」的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同名書籍中也提出兒童本來是具反脆弱性,不過父母、老師和教育機構總不是管太多,或是用不適合的方式教導,以及兩種情況同時發生,直接的讓兒童變的脆弱。

Photo by: Sara Williams https://burst.shopify.com/@sara_w

「I (We) take rise. I (We) create. I (We) am (are) fxxking artist.」處身在Rise 風險中,沒有逃避責任和把風險推諉給別人,反脆弱因此而產生。反脆弱對教養新一代是不可或缺和不能逃避的課題。

如果父母或長輩們染上「規矩成癮」,藉著看似不可以改變的「規矩」限制自已,以及身邊的一切,包括子女和下一代。

同時,當有人對某些被盲目深信的「規矩」產生疑問,再提出問題,希望明白多一點。那些發問的人卻會被認為是生活中的「麻煩(Trouble)」因子,不應該質疑「規矩」,挑戰傳統,遵守它們已經足夠。

多元潛能者擁有強烈的好奇心,主動接觸 Risk風險,所以破壞「規矩成癮」人士腦中的NTBAT(Not To Be Any Trouble)思維。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我們還發現他們分不清「問題(Problem)」和「疑問(Question)」之間的差異,誤解它們是相同的東西。所以我們自然成為了他們眼中的「麻煩(Trouble)」因子。

問題(Problem):等待解決的問題。
疑問(Question):對某件事的疑問。

憑著好奇心驅動,巨觀式思維是多元潛能者最重要的「特殊天賦」,正如脊椎的存在。不只幫助我們尋找疑問,更結合「不同概念融合的能力」、 「快速學習的能力」、 「適應力強」與「串連力和傳譯力」,覺察和分析 Risk 風險,找出接近問題核心的關鍵答案。

我在第3點中說過,「反複雜就是透過學習相對複雜的事物,找出當中的模式,再從中獲得啟發。」巨觀式思維幫助我們找出模式,找出有形或無形事物的模式就是能夠培養反脆弱性。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巨觀式思考:

當多元潛能者面對Risk 風險和Fragile 脆弱的時候,巨觀式思考串連另外4個特殊天賦,幫助我們從比較廣闊的角度覺察事情、問題或疑難,找出其中的解方藏在哪裡。 Anti-fragile 反脆弱因此出現。

我們是大局思考者,喜歡腦力激盪、構思宏圖 、 以及思考如何改善現況,樂於弄清楚如怎樣將個人的點子連結到更廣大的世界。

在我們試著了解世界的不同面向時,我們會洞悉不同事物之間如何產生關聯、它們有甚麼互相作用。廣闊的視野讓我們能夠發現系統性問題,而這是專家很可能會錯過的問題。因為他們往往用自己對單一領域的深入了解來看待很多事。

此外,我們充分了解任何「選擇」也會對其他相關的領域造成甚麼影響,這讓我們能夠提出更富有同理心與更有根據的解決之道。

我們具備能夠像拉遠鏡頭那樣,從廣角整體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會是職場和生活上的一種優勢。這種能力讓我們得以同時預見機會與潛在問題,分析看得見和看不見得資訊,進而在Rise 風險得益。

同時「在教育制度大聲叫嚷我們需要專家;不過真實世界輕聲低語我們需要博學者。」的社會系統裡,大家認為專家比能夠巨觀式思考的博學者重要,多元潛能者就這樣反被定義是「麻煩(Trouble)」因子。

李小龍回想自己小時候是個問題兒童,長輩也覺得他不是乖乖聽話的小孩。他說:「我以前非常調皮、好鬥、暴躁、凶猛。不只是跟我年紀相近的人不敢招惹我,連大人都受不了我的脾氣。」他不知道自己為甚麼這麼好鬥。每次他遇到不喜歡的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挑戰對方。可是要用甚麼來挑戰?「我唯一能想到的具體事物,就是我的拳頭。」李小龍直言。

24歲的李小龍在西雅圖與奧克蘭開設的學校,傳授稍微改良的詠春拳。他反抗傳統武術的程度,讓舊金山唐人街的守舊派很頭痛。

他會在唐人街的「新聲」戲院(Sun Sing Theater)示範武術,而且還會大聲和傲慢的批評許多中國武術因為動作太累贅而無法進步,還反覆使「狗屁倒灶的傳統(Classical mess)這個詞來貶低其他功夫門派。

而且他任何種族、背景的學生都收,在正統功夫門派的眼中,傳統是必須遵守的。他極其衝動,不尊重、甚至「毀掉」老派作風,令唐人街的傳統主義無法忍受。

1964年,舊金山唐人街社區的人已經受夠這個膽大包天、作風叛逆的李小龍。所以向他發出戰帖,想盡辦法要讓他閉嘴。如果他們獲勝,李小龍就不能再教拳;李小龍獲勝,就可以無拘無束的風格。

這場比武沒有規則。李小龍表示,假如他們真想要威脅他的生計、並且奪走他大半的自我,那就毫不保留的真打,打到有人倒下或認輸為止,就是這樣。

整場比武只持續了約3分鐘。李小龍的對手趴在地上,而他站在一旁握拳用廣東話大吼:「投唔(不)投降?投唔(不)投降?」最後對方終於認輸,回答:「我投降。」

雖然他勝出,同時沒有陶醉於勝出的喜悅,卻反問自己甚麼是武術?甚麼是格鬥?假如不被傳統、規範或特定流派束縛,會有甚麼可能性?成為了他武術生涯的最大啟示,也是截拳道的開端。

李小龍與問題背後的外力結合,藉此找到了解答,並且更深入理解他自己、以及他最愛的武術。

就是這樣從疑問(Question)開始,成為問題(Problem),正面處理和承擔風險,再得到反脆弱。李小龍的Be water 化為水,以及截拳道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才能夠進步。

不只在小時候到年青的階段,李小龍那鬥士的本質在演藝事業,再一次在風險中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武打巨星。

李小龍離開荷里活,改到香港發展之後,每部電影都打破票房記錄。所以華納兄弟內部支持他的人,終於明白他們必須說服製片廠,跟他合作拍電影。

《龍爭虎鬥》對李小龍來說,就是夢寐以求的機會。只有一個問題:劇本太爛了,爛到李小龍堅持要開除編劇並叫他滾回加州,而他會拼命把大部份的劇本寫完。

此外他也為了片名與片廠爭持不下。《龍爭虎鬥》聽起來既威猛又具體,比《血與鐵》或《漢之島》好太多。最後片廠終於屈服於這個要求,同意改片名。

李小龍拚命訓練自己,並持續修改劇本,讓它盡善盡美。他的製片公司「協和電影公司」,成為本片的香港製片商(不過李小龍沒有掛名製片),而且他還擔任全片的武術指導。

開拍的日子終於來了,香港劇組與美國劇組都在現場準備開拍,還有幾位翻譯人員,在現場協助兩個劇組溝通。同時李小龍沒有到場,他拒絕到場。因為最終定案的劇本已經提交,而且沒有加入李小龍的部份,連修改了的部份都沒有加進去。

李小龍已經在荷里活試過了,他知道假如沒有堅守立場,就會一再被更懂得玩弄規則的人給邊緣化。

於是劇組開始拍攝跟李小龍無關的鏡頭,而他依然拒絕來到現場,直到劇本改掉為止。製片還特意來到李小龍家中試圖說服他,不過他說劇組有他想拍的劇本,假如採用那份劇本,他會樂意現身。

李小龍不怕失去這次機會。事實上,他是唯一領悟這次機會的整個本質,並知道它可以怎樣發展的人。而他寧可告吹,也不想浪費它來做一些半吊子的東西。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機會在世人面前登臺亮相。

僵局持續了兩週,不需要主演與武術指導的鏡頭都拍完了。劇組沒事幹,對片廠說是極大的成本。製片開始感受到華納兄弟的壓力,必須讓製作流程回到正軌,而要辦到這件事,只有一個方法。

製片最後還是接受李小龍的要求。他們照李小龍的意思修改劇本,並同意拍攝他心目中的電影。

後來《龍爭虎鬥》真的成為全球賣座電影,而李小龍也穩坐了武術界的偶像寶座。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為他在片中就是李小龍,並將本片當作實現偉大願景的戴具。

李小龍憑甚麼堅守立場,忠於初衷?
無揀擇覺知(Choiceless awareness)

李小龍研究截拳道的時候,發現印度哲學家Jiddu Krishnamurti 的「無揀擇覺知」(Choiceless awareness)。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意識到你內心和周遭發生的所有事情,不要做判斷、做選擇或編故事,而是保持全貫注,專心體悟事情。

他通常稱為「放空自己」,它沒有負面意義,而是「敞開心胸接受一切」。他放棄自己想要強迫、引導、抑制外在與內在世界的渴望,完全開放、負責、留心、活著。

以純粹的眼光觀察事物的本質,從心流中淘金,過濾、篩選有用的資訊。用全身去體驗它,這樣才能獲得完整的經驗,而不只是受限於自身經驗的片面資訊。

Photo by: Avelino Calvar Martinez https://burst.shopify.com/@ave

李小龍再一次在風險中獲益,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武打巨星。然後漸漸改變美國早期中國人在美國被定型為溫順的形象,變成強悍的人物。

許多年後,他終於領悟到結論︰「無論我喜不喜歡,各種局面都會衝著我來,而我本質上是個鬥士,所以第一反應就是反擊。但我很快就領悟到,我的內心不需要抗拒與製造無用的衝突,而是要與這股外力結合,重新調整並充分利用它。

當我知道李小龍是多潛能者,同時擁有鬥士的本質之後,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近年我不斷研究自己,發現鬥士本質的種子早己經植入在基因裡,供給我養份而不知道。

Shoot by Catan Ngan

我曾經接近3次接近死亡的邊緣。

第一次:當時的我還沒有意識,只是來了香港兩年的Koon mae (泰語中媽媽的意思,她是泰國人,來到香港的原因是另外一個故事。)因為環境和某些原因希望進行人工流產。最後,經過父親和一些人的說服,我在Koon mae的肚裡住了9個多月,然後出生。

第二次:這一次是超自然靈異事件。我的家庭搬進一個兇宅,經過幾次奇怪的事情發生之後,我和哥哥也遇到兇險的事情。10歲的我差點被一部的士撞到,那部的士剛剛好停在距離我不夠1公尺處停下來。最後,幸好我和哥哥也沒有受到傷害,我和家人搬到另外一個地方。

第三次:4年前,我內心走到抑鬱的邊緣,計劃過自殺。因為當時面對事業和工作發展的重重阻礙,認為沒有辦法解決。最後,我開始閱讀各種書籍,發現自己原來是多元潛能者(Multipotentialite)、共感人(Empath)和漫遊者(Flâneur),與生俱來就具備一些特別的天賦和才能,只能向獨特的方向發展,不能跟大部份人相同。所以,從了解內在潛力的那一刻開始,我接受就算自己被人誤解、側目和批評,明白前方的路不好走也得向前大步走。

當我嘗試凝視死亡的氣息,聆聽它訴說甚麼,我選擇風險和活在當下,反脆弱竟然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提升。

Photo by: Cristina Gottardi Martinez https://burst.shopify.com/@cristinagottardi

我綜合5種「特殊天賦」和技能,發現「未來排毒」、「慈悲同理心」(Great compassion empathy)和「碎形同理心免疫系統」和嘗試幫助大家療癒(Heal)思維和觀察裡的盲點,處理各種無形的「醫療傷害」。

運用了「未來排毒」推演事件,不止姜濤爆紅成真,下面4篇寫在2018年的觀點和想法成真,證明最初Future detox(未來排毒)不是沒有道理,也可以是一種幫助個人、社會與世界發展的工具。(下面是連結。)

1.台灣就是21世紀亞洲的發展重心。(一)
2.台灣就是21世紀亞洲的發展重心。(二)
3.台灣就是21世紀亞洲的發展重心。(三)
4.台灣就是21世紀亞洲的發展重心。(完)
5.大家請由融合區域鏈(Blockchain)和時間銀行(Time bank)開始改變吧

最近,《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Doom: The Politics of Catastrophe)的作者Niall Ferguson和我在2018年發現相同的事情 — — 對岸政權的脆弱將會愈來愈暴露和明顯,台灣的反脆弱的特質愈強。

Capture from thechristosnikas

正如我在第一點分享自己的經歷,「在香港,我的正職工作就是一名薪金只有港幣$12,000和最基本的法律規定的福利的外派員工Web Marketing Support。從入職的2015年到現在,薪金和福利沒有輕微增加,是在被外派的公司裡面的食物鏈中的最底層,或被稱呼『垃圾』。」

一位薪金只有港幣$12,000「垃圾」竟然能夠如上面那張改圖一樣身兼多職(攝影和文字的作品在海外曝光和得獎,大家在這裡和Instagram上的貓照片都是達到國際得獎水平的。),甚至從2017年創立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到現在,一直沒有收入。這樣的一個路人也能夠早在差不多4年前發現某些事情出現的端偽?

我就是發現到它們的存在。這就是我運用未來排毒覺察和分析風險,找出反脆弱在哪裡形成。

憑著信念,一邊應付全職工作,一邊利用僅餘的資源、精力和時間處理一人公司的所有事務,一邊面對身邊的人的疑惑、質疑和誤解,生存到現在。

當然我推演的事情不止這兩件事情,因為我創立了一人公司,指導者、策劃、研究員、演講者、story teller、編輯、寫手、文案、攝影師、設計師、推廣人員、技術支援都是我。所以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一一跟大家分享,甚至分享怎樣運用未來排毒。

如果擁有比我這個路人高的學歷(我的學歷是高級文憑)、社會地位、出身、背景、收入、資源、名聲、年齡等等的人士,也不能在差不多4年前找出3年多後的事情發生的端偽,還錯誤判斷,推卸責任。

那麼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在我身上,在他們身上,還是在社會系統之中?

在第四點Anti-ambiguity 反模糊分享了參與由Typeclub 舉辦的展覽,我最近終於以 Future detoxlite(未來排毒師)和 Bibliotherapeutic counsellor(書目療法輔導人)的介紹在三維世界中登場。對我來說,是非常高興的事情。

既然別人暫時不知道,也不懂得運用我已經擁有的特質、天賦和技能。所以我主動創造未來排毒師和書目療法輔導人這兩個職稱,明確的表達我是結合多元潛能者(Multipotentialite)、共感人(Empath)和漫遊者(Flâneur)的人、擁有甚麼技能、懂得做甚麼,以及甚麼是「未來排毒」、「慈悲同理心」(Great compassion empathy)和「碎形同理心免疫系統」。

我現在的心情跟準備拍攝《龍爭虎鬥》時的李小龍差不多,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機會以真實的真我在眾人眼前亮相。在電影中,李小龍就是李小龍;在「見字排毒」中,Catan Ngan(木熒)就是 Catan Ngan (木熒)。

不知道「見字排毒」會在別人眼中得到甚麼評價,也不敢奢望如《龍爭虎鬥》般成為知名作品。我已經將這個作品當作實現我的理念和覺察的戴具,盡力無悔。

遇上Human Design System 人類圖之後,以及致遠先生和幾位老師。我明白Human Design System 人類圖不是要我們「改革」自己,是讓我們學會「運用」自己。我透過解讀自己的圖表中出現,發現如上圖中,紅色字體的38,代表38閘門的名字是 — — 鬥士閘門,很大機會會為了追尋人生意義轉而挑戰危險的力量。

紅色字體代表先天的自己,跟Johari Window(周哈里窗)中的未知我(別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我)的意思蠻接近。38閘門 — — 鬥士/戰士閘門加上39閘門 — — 挑釁閘門,是我在不其然給予別人的印象。

Photo by: Samantha Hurley https://burst.shopify.com/@lightleaksin

「高敏感鬥士」(Sensitive Strivers)是由《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Trust Yourself: Stop Overthinking and Channel Your Emotions for Success at Work)的作者Melody Wilding形容聰明、高敏感、高成就卻苦於自我毀滅式性格的人。共感人(Empath)是高敏感人士的其中一種類型。

更巧合的是,她認為「高敏感鬥士」擁有6大潛力:
「敏銳感受(Sensitivity):擅長處理複雜訊息,直覺準確無比
周密思考(Thoughtfulness):善於反思,規劃周到又充滿創意
富責任感(Responsibility):做事可靠,深獲所有人的信賴
內在驅力(Inner Drive):追求精益求精,工作表現總超乎預期
高度警覺(Vigilance):能發覺環境微妙變化,及時應對問題
豐富情感(Emotionality):真誠且善解人意,總是充滿靈感」

「鬥士」這個名詞再一次出現,6大潛力的意思跟多元潛能者的5種「特殊天賦」又極度相似。我竟然不知不覺之間向著跟李小龍類似的「鬥士」之路前進,不斷學習與四周的外力結合,調整再充分利用它們。

我不敢說自己的反脆弱性和李小龍一樣,同時多元潛能者的「巨觀式思考」真的幫助我怎樣在四周的風險中找到反脆弱,以及維持我的生命。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不必緊張,但要有準備;不必多想,也不要做夢;不要固執,而要有彈性。全然且寧靜的活著、留心與警戒;為任何可能到來的事態做準備…….」李小龍這說話點出怎樣在Risk 風險中修煉自己的反脆弱。

作為Multipotentialite多元潛能者,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外力試圖把我們定義在頑固的制度之中,標籤我們的特殊和獨特是「麻煩(Trouble)」。雖然我們無法控制現實,但認知卻能影響現實。我們留意、質疑、尋找、傾聽、理解和開放心靈。

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是其中一位多元潛能者前輩Steve Jobs 的工作伙伴用來形容他結合口若懸河的表述、過人的意志力、扭曲事實以達到目標的迫切願望,從而形成視聽混淆的現實扭曲力場。是不是和李小龍的生命歷程很相似?

Photo by: Aelis Harris https://burst.shopify.com/@aelis

多元潛能者的確無法控制現實,但我們相信自己的認知卻能影響現實。 「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看見什麼。」在生活中的阻力是不能逃避,給我們不同的定義和標籤。大家可以嘗試學習多元潛能者怎樣拓展思維,找出創新的觀點發問。

李小龍的Be water 化為水和我的未來排毒從巨觀式思考開始,找到衡定就是一種思維的關鍵。一個不斷搖擺的天秤才是正在發揮本來的功能。壞掉的天秤才不會上下左右晃動,不是嗎?反脆弱正是這樣的一個天秤。大家可以嘗試學習多元潛能者怎樣拓展思維,找出創新的觀點發問。

父母們,相信你不希望子女擁有玻璃心。你們願意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擁有玻璃心?願意找出自己是不是抱著NTBAT(Not To Be Any Trouble)思維思考不放嗎?願意為子女,以及為自己分清楚「問題(Problem)」和「疑問(Question)」之間的差異嗎?願意學習留意、質疑、尋找、傾聽、理解和開放嗎?

反脆弱是未來重要的元素,請擁抱它。

(如果對反脆弱覺到興趣,可以到這裡閱讀:連結。)

下一章是總結和三本選書。

引言(已完成)

1. Volatility 變動的另一端不是不變,是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已完成)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是不是明確,是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已完成)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已完成)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是 Anti-ambiguity 反模糊。(已完成)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已完成)

總結和三本選書(已完成)

P.S. Follow 我的TwitterInstagram,那邊的更新速度比較快。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

--

--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Written by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Using Dark data to solve the hidden issue in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craft the future with craftsmanship. Also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Bibliotherap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