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LM_5:The Future BreakFast 2 — 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總結和三本選書

「許多人依舊被傳統束縛,當老一輩子的人說某件事『不行 』 ,那麼這些人也會不允許這件事;如果長輩說某件事是錯的,這些人也會認為它是錯的。他們鮮少用心去找出真相,也很少真摯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其實事實很簡單。像種族主義這類的觀點只是一種傳統,它就只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所定下的 『 公式 』 。隨著我們的進步與時間的演變,有必要改革這個公式。

我,李小龍,永遠不會遵循這些恐懼製造者的公式。所以無論你的膚色是黑是白,是紅是藍,我都能毫無隔閡的與你成為朋友。假如我說 『 太陽底下全是一家人 』 ,你可能覺得我太過理想化。但任何還相信種族差異這類觀念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心胸太狹窄了。或許他們還不懂愛。」

Shoot by Catan Ngan

對大家來說,一定會對「Multipotentialite 多元潛能者」這個名詞感到陌生。所以,我嘗試透過多重潛能者的其中一位前輩李小龍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想和行動幫助父母(當然他也是一名父親)、長輩,或未來的父母/長輩們重新思考在VUCAF的社會裡,

在 Volatility 變動中獲得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
在 Uncertainty 不確定中獲得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
在 Complexity 複雜中獲得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
在 Ambiguity 模糊中獲得 Anti-ambiguity 反模糊;
在 Fragile 脆弱中獲得 Anti-fragile 反脆弱。
怎樣教養子女,以及怎樣認識,或重新認識自己。

我們大概的閱讀李小龍的人生中的某些往事後,領悟到他的成就感並不純然源自於他們的事業。他為了營生而從事的工作,只是生活裡的一項變數 — — 這個變數完美搭配著他為自己選擇的人生目標而向前行。

多元潛能者的動力和方向不是甚麼職業規劃的問題,而是如何設計我們的人生。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認為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和洞察能力。李小龍用行動、思想和文字向我們顯示實踐「生活設計」的可能性,甚至成為藝術。

我們稱李小龍為「生活藝術家」,是一個合適的形容。他隨著生活起伏變化,在不知不覺之間,發揮了多元潛能者的Big-picture thinking 巨觀式思維、Idea synthesis 將不同概念融合的能力、 Rapid learning 快速學習的能力、 Adaptability 適應力強、 Relating and translating 串連力和傳譯力的特質,一步一步的設計自己的生活。從生活的行為慢慢變成習慣,再從習慣變成一種藝術,身體力行為我們顯示面對「隨著變化而變化,就是不變。」的思維和技巧。

父母、長輩們,你希望培養子女從乖孩子或學生,成長成為在預設模式生存的順民,還是從懂得思考和敢於反脆弱中獲益的孩子或學生,成為真誠、能夠幫助社會和具備慈悲同理心的創業家、領袖,以及大人?

我們可以透過適應力、巨觀式思考、快速學習、聯想與翻譯溝適和融合各種點子的特質認識自己,然後跟系統互動,降低制造後悔的機率。

Photo by: Brodie Vissers https://burst.shopify.com/@thenomadbrodie

在每個家庭中,一定會有個體差異的碰撞。每個人,大人或小孩,都有各自的需求,也都是需要被重視的個體。長達好幾個世紀以來,很多人被傳統束縛,沒有學習怎樣保有自己的完整性,還一直忽視孩童、青少年/少女身心的關係界限與需求。

我們隨時謹記家庭的用意在於相互扶持而不是互相要求,因為那樣的關係不過是變相的上下屬概念罷了。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父母有成長的空間,在這情感日漸被網路消彌的時代中,更是所有人需要學習的課題。

以下三本書可以幫助大家開始學習適應力、巨觀式思考、快速學習、聯想與翻譯溝適和融合各種點子的特質,面對、接受和放好「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和「沒有教不到的小孩,只有不懂教的家長。」這兩道心理難題。

Photo by: Nicole De Khors https://burst.shopify.com/@ndekhors

然後用心檢視傳統,找出和明白這些恐懼製造者的各種公式,從「只是學會了怎麼扮演一個大人」,慢慢地真正的長大,成為一個大人。

每一段關係終究會有離別的一天,包括父母和子女的親職關係,彼此成為對方的前父母和前子女。只要記得當初的美好,享受當下所擁有的,所謂的失去也許藏。那些記憶不會隨著時間消退,會靜操地埋在我們的心底。

更重要的是:懂得甚麼是愛,以及如何去愛和被愛。

《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Explaining Humans: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ove and Relationships

父母們非常關心子女的健康,甚至過度關心,替子女製造醫療傷害。同時, 大多數父母們不是誤解,就是不認識人類身體的運作方式。這本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 人類身體如何運作,打破和修復固有的看似正確的思維。它不只對子女有益,父母們同樣腦洞大開,重新覺察自己。

單是第一章:如何(真工地)擺脫箱型思維中,其中的箱型思維和樹狀思維的差異已經足夠幫助父母腦洞大開,獲益良多。

作者卡蜜拉‧彭(Camilla Pang)於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她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修得生物化學博士。現從事博士後研究,專攻「轉譯生物資訊學」(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擁有這樣的經歷,還能夠為我們寫這本書。它已經不能錯過。

《PRINT:面試完美父母》

「你的甚麼是模範父母?
究竟怎樣才是好父母?
孩子渴望的親子關係,又是什麼模樣?
甚麼是一百分的家人?
長輩要求孩子們必須達到某種成就時,那他們有完成相對的期望嗎?
家長們究竟愛的是孩子或成績?
家人存在的意義何在?」

如果小孩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將會出現甚麼情況?這本小說幫助我們反思 — 「當足夠好的父母需要甚麼條件?」和「甚麼才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真的連結?」。這是一本具備啟發性的小說。

《智慧的科學:智慧是什麼?如何產生?怎樣量化?我們可以變得更有智慧嗎?》
Wiser: The Scientific Roots of Wisdom, Compassion, and What Makes Us Good

相信大家都聽過IQ、EQ、AQ等商數的名詞,那麼我們可以量度智慧嗎?這本書和作者的團隊嘗試為智慧找出一個量度,看看有沒有可能用科學性的測驗找出智慧的單位。作者和他的團隊以智慧神經生物科學為基礎開發的Jeste-Thomas Wisdom Index(傑斯特湯瑪斯智慧指數)評量表,嘗試用來測量智慧商數。我做過了,它可以帶給我們另一個角度覺察自己,頗有意思。

我們是具備智慧的父母、長輩,甚至人類嗎?大家可以參與這個測試,看看結果。當然,作者和他的團隊依然改進這個評量表,以得出更準確的結果。

Shoot by Catan Ngan

最後再次分享,華德福始創人 Rudolf Steiner 魯道夫.史代納的理念:

「如果你展示出你在意的事情是真正有價值的,而你也願意將你的生命投入於此,你的孩子為何不會把他們的生命也投入其中呢?
如果你不展示出那種承諾,如果你不展示出那種對生命的投入,
同是你期待你的孩子變得很棒或怎樣,不會變得更好?
他們在觀察你做甚麼以及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不是嗎?
如果你想養育孩子,請先養育你自己,不要擔心你的孩子了。
只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美好的人類,把你自己變成那樣了。
這會映射出來的,它不可能出錯,但這也是沒有保證的。
就像生命中的一切,沒有保證,因為可能會有些更強大的影響。」

慈悲同理心(Great compassion empathy)的核心是「同理心驅動,理智性承擔」。下一篇的主題會是Jeste-Thomas Wisdom Index(傑斯特 — 湯瑪斯智慧指數)評量表的其中一個因子— — 同理心和情緒。然後再討論「理智性」和邏輯,這也「聖地牙哥智慧量表」中的其中一個因子。

很多人因情緒或心理疾病而死亡;很多悲劇和慘案因情緒或心理糾結而發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情緒或心理謬誤而產生。

心理健康和衞生對社會發展和生命過程有極大的影響力,還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為甚麼情緒那麼重要,學校偏卻沒有為下一代開設情緒相關的科目?父母和長輩們偏卻不太懂得處理?

下一篇文章再見。

引言(已完成)

1. Volatility 變動的另一端不是不變,是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已完成)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不是明確,是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已完成)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已完成)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是 Anti-ambiguity 反模糊。(已完成)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已完成)

總結和三本選書(已完成)

P.S. Follow 我的TwitterInstagram,那邊的更新速度比較快。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

--

--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Written by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Using Dark data to solve the hidden issue in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craft the future with craftsmanship. Also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Bibliotherap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