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LM_5:The Future BreakFast 2 — 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內文_3

學習就是發現,發現我們無知的原因、發現內心有甚麼。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就是在揭曉自己的的能力、張開自己的雙眼,籍此找到我們的潛力、觀察發了甚麼事、發覺如何拓展自己的人生、找到能夠幫助自己應對與成的工具。

別急著「修正」事情,而是在持續進行的發現過程中,充實你的理解力,找出更多無知的原因。

— 李小龍

Shoot by Catan Ngan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

對知識的好奇是多元潛能者的主要特質,因此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多元潛能者是相當罕見的。許多人認為,一旦我們達到一定年齡或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停止了學習,但研究顯示,學習不分年齡。

然而,在探討認知表現的時候,神經學家提出一種理論,名為「不運用就會失去」:如果你沒有經常使用某種技能(或大腦的某一部分),那麼,你的未來將會更難使用它。

李小龍選擇修讀哲學碩士,不是體育相關的學科。對很多人來說是相當驚訝,一位教授功夫的人竟然對哲學感興趣,再修讀碩士?還有,他也不斷研究和寫作。結果,他是作家、詩人、哲學家、製片人、導演、武術指導和舞蹈編導 ,成為了一位生活藝術家,創作獨特出眾的作品,發現截拳道,成為後人的榜樣。

倘若你不習慣經常透過自學或正規教育來學習新事物,你的學習能力很可能會有點生疏。但隨著練習時間的增長,你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加快學習速度。

「多元潛能者之所以能夠迅速掌握概念和技能,有3個原因:
一: 我們了解新手的感受(例如在黑暗中摸索)。我們知道自己之前已經克服了棘手的新手階段,這意謂著當我們再度面臨新手階段時,就不會那麼氣餒了。對於已經精通的每個領域,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吸收理解新事物。而這種自信又反過來加速學習,讓我們更可能進行有創造力的冒險,走出舒適區。

二:我們對自己著迷的事充滿熱情(有時甚至痴迷)。這股熱情驅使我們盡全力在短時間內吸收各種新知。眾所皆知,我們會花上數小時埋頭研究、快速閱讀書籍,全力投入新活動中。

三:在追求新興趣時,我們很少從頭開始,因為許多技能都可以跨領域通用。比方說,你的數學知識或許可以幫助你更快掌握音樂理論。而那些寫詩的時光,則讓你專心致志處理詞彙之間的關係,或許讓你更容易學習編碼。」

Photo by: Sarah Pflug https://burst.shopify.com/@sarahpflugphoto

多元潛能者接觸跨學科是正常不過的行為。融合各種點子之前,學習是不可或缺的。於是快速學習幫助我們樂於當初學者,擁抱初學者之心(這才是初心真正的意思。),深入每一種感興趣的學問,再尋找其中的脈絡。

Big data、A.I.、Metaveruse、數碼貨幣等等看似相對新穎的事物紛紛出現,如果以固有的思維面對它們,將會學得非常痛苦。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yelling that we want specialists; but the real world is whispering that we need polymaths。(教育制度大聲叫嚷我們需要專家;不過真實世界輕聲低語我們需要博學者。)學校其實不是教育的同義詞,只是教育制度裡其中一個元素。Multipotentialite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很多人除了使用Polymath(博學者),還有Renaissance Person(文藝復興全才)、Jack-Of-All-Trades(萬事通)、Generalist(通才),以及Scanner(掃描者)形容多元潛能者。

李小龍研究各種武術,參考西方拳擊、劍擊、生物力學與哲學。他欣賞拳擊的簡潔,將其概念融入自己的步法和上半身的招式。

劍擊方面,他觀察了步法、間距,以及「一般反攻」與還擊的時機。這兩個技巧都是用先發制人的動作,應付對對方的攻防。

生物力學方面,他研究全身的運動,試圖理解動作的物理法則,以及如何增進生物學上的效率與強度。

至於心理學和哲學,他讀遍了東西方著作,如英國佛教作家Alan Watts、Plato、Socrates、Hermann Hesse、David Hume、笛卡爾、Thomas Aquinas、Jiddu Krishnamurti 等家哲學的書、以及還有道德經、禪學、易經等等,還有不少自助類書籍,如Harry Mier 與Joan Mier、Erich Fromm、Herir Steiner、Jean Gebser、Gordon Byron、William C. Schitz 等心理書籍作家的書。

李小龍在截拳道的研究和發現過程之中,就是不斷學習各種知識,經過學習、研究、實踐、檢測、重組和改良,再嘗試刪減武術和自我覺察的阻礙成長的傳統規範而成。我發現的未來排毒Future detox 和書目療法輔導Bibliotherapeutic counselling 的過程巧合地也非常接近。

Photo by: Avelino Calvar Martinez https://burst.shopify.com/@ave

未曾發現未來排毒Future detox 之前,我先找到未來學Future studies 和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當我大概理解這兩種知識後,我的好奇心大發。然後,我需要接觸哲學、科學、數學、兩性和性教育、城市規劃、文化、人類學、經濟金融、商業、政治、設計美學、藝術、歷史、宗教、靈性相關的內容、娛樂、心理學、飲食、健康等等,差不多出現在我們四周的東西,也需要認識。因為它們都是影響未來發展的因素。

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觀察和探索,我發現到當中模式大概怎樣運作,然後明白降低壞事或危機的發生率才是重點。以減法Via negativa作核心的未來排毒便成現。

一些能夠影響事情發展的正、負面因素真的沒有出現,讓我在3年前說過和推演的事情相繼成為大家眼中看的事件。如姜濤會成為火紅的明星(文章連結按此),是其中一個例子。

同時,經過大量閱讀,我不知不覺實踐了書目療法,親身體驗了書籍具備療癒(Heal)心理的藥效。然後發現加上具備輔導員特質的人,書店和圖書館便會成為心理藥房,書目療法輔導人就是藥劑師,懂得不同的藥品和藥方對應不同的心理或情緒病患。最重要的是明白:「是藥三分毒」,過度使用和不良使用都會對心理有害。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我還觀察到販售真正藥品的藥房是不容易倒閉,真正的藥品也不會打折。作家就如藥品研究人員,不會胡亂編寫。書商就如相對正當的藥廠,幫助製造療癒心理的藥品。當這樣轉變書店、作家、書商、印刷公司和讀者的定位,在科技巨擘擁有大量影響力的未來,對整個社會都帶來重大的療癒和心理排毒作用。

跟生、老、病、死相關的行業和產品是恆久不衰的,當書籍成為心理藥品,幫助大家療癒內在的心理環境之外,整個產業活力也得以重展。

所以,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的發想來自名叫「Super normal design 超日常設計」的概念,筷子、刀叉、車輪、牙籤、鑊、鉛筆、書本、行李箱等等,這些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們四周的物件其實是超日常設計的例子。

它們都是被發明和設計出來,然後便一直存在,再成為日常必須使用的物品,更讓我們忽略它們都是設計出來的。

同時,「Craft Our Future Past」是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的核心,我運用未來排毒、Dark Data (暗數據) 逆向分析找出解決生活中可能遇上的問題的方案,以及從中研學和塑造未來。

Photo by: Samantha Hurley https://burst.shopify.com/@lightleaksin

我們都是一位雕塑藝術家,視「未來」是一塊不繼增生的大石頭。為了完成作品,需要一邊覺察和聆聽素材的信息,一邊不斷鑿去不適用的部份,盡力透過工具將隱藏在石頭裡的靈魂刻劃和釋放。

當下的每一下削除,成為明日的每一道歷史痕跡。不如轉換角度,現在就是未來的過去(Future past),用匠人(Craftsman)的精神和技藝創造(Craft)每一個當下。

由變質的資本主義為核心的社會,經常把「合約精神」掛在嘴邊,把責任、權力和利益一一弄清楚,降低各執一詞的機會。同時,那份從我們出生便簽訂的「人類身份合約」,卻最被我們遺忘,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洗腦而忽略它的存在。

匠人跟客人和自己訂立了契約,然後「為了把承諾的工作做到最高品質而精益求精」。我們有沒有盡力好好履行回憶和創造真實的自己的合約要求?

Photo by: Aneta Foubíková https://burst.shopify.com/@anetek

即使在李小龍離開之前,他心中的截拳道也是不斷改良,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適合更多人學習,甚至不再名叫截拳道也可以。現在, 我依然不斷尋找未來排毒和書目療法輔導的不足之處,學習更多知識,以及前人的智慧,讓它們幫助更多人。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反複雜就是透過學習相對複雜的事物,找出當中的模式,再從中獲得啟發。就算遇上比較困難的問題,我們不會放棄,選擇放好它們。慢慢來,比較快。

巧合地,Charles T. Munger曾經分享關於跨領域和學科思維的觀點:「事情恐怕就是這樣的。假如有二十種相互影響的因素 — — 那麼你必須學會處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 — 因為世界就是這樣的。如果你能像達爾文那樣,帶著好奇心的毅力,循序漸進去做,就不會覺得這是艱鉅的任務。你將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完全能夠勝任。」我們多元潛能者能夠接受複雜的現實,嘗試汲取不同學門的思想。

Photo by: Samantha Hurley https://burst.shopify.com/@lightleaksin

父母們,當你們不斷希望子女好好學習,同時你們有沒有回到初學者之心,好好學習?你願意嘗試跟隨李小龍的想法學習嗎?「最好的學習方法顯然不是通過信息的計算。學習其實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揭示存在於我們的本質。我們實際上是透過發掘自己的才能、眼光,旨在發掘我們的潛能,得以弄清楚正在發生甚麼事,發現怎樣才能擴展我們的生活,尋找任何能應對境的方法。

《沙丘》的作者 Frank Herbert 也有差不多的觀點:「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不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更多的人認為學習是一件艱難的事。」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學習能力,不只是在多元潛能者身上找到。

Photo from: https://burst.shopify.com/@shopifypartners

學習為加,修煉為減。學修並行,去蕪存菁。 — — 身為多元潛能者,我和李小龍,以及其他前輩和同伴除了不斷學習,還會實踐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希望它們成為能夠存在更具有形或無形價值的東西。

在學習和修煉的過程,一定會面對模糊的情況,我們其中一種天賦幫助我們找到從模糊中獲益。

下一點是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 ,是Anti-ambiguity 反模糊 。待續。

引言(已完成)

1. Volatility 變動的另一端不是不變,是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已完成)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是不是明確,是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已完成)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已完成)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是 Anti-ambiguity 反模糊。(已完成)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已完成)

總結和三本選書(已完成)

P.S. Follow 我的TwitterInstagram,那邊的更新速度比較快。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

--

--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Written by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Using Dark data to solve the hidden issue in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craft the future with craftsmanship. Also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Bibliotherap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