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LM_5:The Future BreakFast 2 — 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內文_4

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依附事物。刮開累積在我們身上的灰塵,並揭露其赤裸的現實。拋開你預想的結論,「敞開」自己,面對前方的一切人、事、物。冷靜觀察周遭發生的事。只要單純觀察就好,而在觀察的過程中,事物就會浮現全貌,而不只是片面。

— 李小龍

Shoot by Catan Ngan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 ,是Anti-ambiguity 反模糊

閱讀是學習和修煉中的必須做的行為,同時困惑是閱讀中必然會發生的情況,這本來就是閱讀的其中一種本質。「閱讀有一部份的本質是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因為困惑,我們需要閱讀,在閱讀產生困惑,更需要為解決困惑而閱讀。

在閱讀與困惑的迴圈中,最為關鍵的是「知道自己被困惑」的「知道」。這代表超然於自身感受以外,可以了解到自己擁有監控的能力,在認知上稱為Metacongnition (後設認知),換成另一種說法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覺察」或「覺知」的能力。

這種「知道自己身處在困惑之中」就是反模糊。發現自己被困惑後,多元潛能者會運用聯想和溝通能力,面對「模糊」和「困惑」,問「為甚麼感到困惑?」和「甚麼事情讓自己感到困惑?」,然嘗試找出答案。

多元潛能者天生就具有串連的能力,這意謂著我們不僅熱愛連結不同的想法,也超愛在情感上與人連結,也喜歡幫助人互相了解與建立連結。豐富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和各行各業的人來往,而強烈的好奇心則讓我們擅長傾聽。

對一個多元潛能者來說,甚麼都比不過和某人分享我們最近著迷的事。尤其是對方的專長正好是我們正在感興趣的事情。

李小龍鐘愛千手觀音。「觀世音,慈悲的女神,她有時會被描繪成有一千隻手臂,每隻手臂都握著不同的法器。假如她的心為了使用一種法器而停下來,那麼其他九百九十九隻手臂都將派不上用場。

正因為她的心不會為了手臂而停下來,而是自然的從一件法器移到另一件,她的所有手臂才能發揮最高的效率。因此這種形象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當你實現終極的真理的時,就算你有多達一千隻手臂,也還是能流暢的讓每隻手在各方面都派上用場。」

千手觀音的每個手掌上都有眼睛,可向眾生伸出援手、免除世人的苦惱。儘管真的有一千隻手的觀音像外,但一般多為42隻手。除了胸前合十的兩隻手外,其他的40隻,每隻分別拯救25個世界,如此便等於有一千隻手。

正是心無掛礙,內心沒有困惑。她真實聆聽和感知自己、世間的訊息,所以就算擁有42隻手,她也不需要擔心怎樣運用自己的能力。一舉手,一發力,如行雲流水自然。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李小龍都持續以各種形式來冥想。李小龍偶爾會坐下、盤腿和閉眼,將手掌安穩放在大腿上冥想,但他比較常選擇的冥想方式有點不一樣。他喜歡在移動時解放自己的心思,並由它浮動。

冥想的重點在於精神平靜的空間,在於釋放與留出空間給新的觀點。他堅定的認為冥想不應該是「力求」讓自己平靜。因為「力求」就是「放空」的對立面。冥想時經常體駭到的認知失調︰我心想︰「我必須放鬆。」但是一這樣想,就已經違背我想放鬆的本意了。「必須努力」跟「放鬆不費力」是不一致的。

冥想的時候,我們應該退讓、屈服、放鬆、隨它去。只要留出空間就好。

心思不能停留在某一處,而是持續不停的流動,無視所有限制。不要費力讓思緒局限在某個地方,而是讓它充滿整個身體,讓它自由的流過你。別緊抓著或拘泥於任何想法,也不要從預設立場看待『事物的本質 』 。這並非不帶情緒或感覺,而是不讓感覺被拘泥或阻礙。」李小龍分享他處理冥想時的思緒。

Photo by: Laura BC https://burst.shopify.com/@laurabc

當然,冥想是需要學習。巧合地,在我研究佛學和禪學的時候,慢慢地開始嘗試靜坐,跟著成為了生活習慣。學習仁神術後,我把養生保健的手法融合靜坐,讓身心的平衡更穩定和敏銳。

我們並非要否認、埋藏、逃避對自己的感受,或對這些感受的想法,而是要感受它們,以及承認它們,然後嘗試與它們合作。了解它們試圖告訴我們哪些關於自己,與配合某些狀況的事,讓它們指引我們哪些地方需要繼續努力。

同晚,我們不要被它們壓倒,破壞自己的平衡。它們想告訴我們某些訊息,請收下資訊,感謝它們,然後往前走吧。

聆聽(Listen)和寂靜(Silent)是由相同的字母組成,真實聆聽和真實寂靜也是一樣的。寂靜不代表默默無聲,卻是一種幫助我們可以聽見更多聲音的形式。真實聆聽和寂靜還可以讓我們明白無聲能催化感知,從中提升敏感度,創建更深層的內在連結,轉化生命的歷程。

Photo by: Rahul Pandit https://burst.shopify.com/@lazyartistgallery

寧靜是聲音和安靜構成了恰到好處的平衡,它催化了感知能力,讓我們得以區別自身的存在與周遭的事物,聽見更多未知。寧靜和噪音既互補又矛盾,寧靜不代表靜默無聲,反而是一種讓我們可以聽到更多聲音的方式。

多元潛能者都非常喜歡提問,「勝利之後迎來甚麼?為甚麼人們這重視勝利?甚麼是『光榮』?甚麼樣才算是『勝利』的『光榮』?」李小龍曾在1973年寫下這段話,他往後依然不斷自我提問。

當然我也不斷對自我提問,「為甚麼人們不停說話?甚麼是『聆聽』?甚麼樣溝通才是真正的交流?為甚麼人們喜歡麻醉自我?甚麼是『活出真我』?」等等。

這種靈魂栲問是多元潛能者的反射動作,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種輕或中度精神折磨。同時,提問之後,我們會主動找尋答案。就算未能在一時三刻裡找到,會把問題放好,讓關鍵出現,甚至重新發現問題就是答案。

「Barbara Sher 在她的著作《拒絕選擇!》(Refuse to Choose)中,將Scanner掃描者(亦即多元潛能者)比喻成樂團指揮。不論從字面上或從比喻上來看,這個例子都名符其實。

指揮(至少)接受過幾樣樂器的基本訓練,所以她知道如何與樂團中的每一部分溝通,幫助他們了解她正在尋求的音調與節奏。她可以指示小提琴家如何運弓,藉此獲得正確的樂音;她也可以在特別棘手的樂章,提示打擊樂器演奏者開始演奏的時機。

此外,當樂團開始演奏時,指揮可以幫助不同分部融合為一,讓他們互相對話,展現更大的願景。對我們來說,帶領跨專業領域的團隊並居中溝通,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一般人常用搭橋的人(Bridge builder)輪轂(Rim)來形容多元潛能者。」

更進一步來說,連結和各形各色人的能力,意謂著我們可以居中翻譯和解讀,藉此來幫助對方與別人建立連結。多元潛能者常發現自己在工作上與一些專家交流,而我們運用對方的「語言」來交談的能力,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優勢。

「規矩成癮」是無明狀態的其中一個特徵,「不知道自己被困惑」也是其中之一。當面對模糊,很多人選擇不問理由「模糊就是模糊,其他人都未能找出答案,我憑甚麼找出來?」、「我不想思考。」、「我只想簡簡單單的生活。」、「幹麻自尋煩惱?」等等。

Shoot by Catan Ngan

我們願意坐在「模糊」和「困惑」旁邊,相互交流溝通,真實聆聽它們的聲音,而不是無視或排斥。真實聆聽和溝通之後,然後實踐聯想和翻譯。同時,透過多元潛能者的認知,大家可以明白「聯想和翻譯」的真正意思。

李小龍運用串連力和傳譯力,經過「因為知自己被困惑」的覺知能力,幫助自己跨越舒適圈,才發現「Be water 化為水」的概念。然後找出各種武術、生物力學、心理學和哲學的精髓,再結合起來,發現截拳道。他更將截拳道發展成一種Martial art 技擊藝術,也是一種哲學,啟發後人。

有次師父葉問阻止李小龍繼續練武,說道:「這星期就不要練武了,回家好好思考我說的話吧。」年青的李小龍聰明又好鬥,所以也因為這性格而拘泥自我,未能葉問的提醒,順其自然。

一個星期不能練習對李小龍是非常嚴重的事,感到很挫折,跟著他決定划小船出遊,打發時間。他划了一陣子之後,不斷回想師父的說話,同時依然不理解當中的意思。我又沮喪又氣的使勁搥了海水好幾下。低頭看著浸透的雙手,瞬間靈光閃現。

「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人們可以將它裝在小瓶子裡,讓它看起來好像很弱。事實上,它能夠穿透世界上最硬的物質。這就對了!我想要跟水一樣!」

接著他看到一隻鳥從頭上飛過,在水面上投射了倒影,得到另一個啟示:「我在面對對手時的思考與情緒,不就是該像鳥的倒影掠過水面嗎?這就是葉師父的意思:心境不能被拘泥或阻礙。因此,為了控制我自己,我必須接受自己,也就是順從我的本性,不要違抗它。

水和功夫的連結就是這樣傳譯和串連起來和傳譯,成為「Be water 化為水」的概念。

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https://burst.shopify.com/@thoughtcatalog

我發現的未來排毒的情況差不多。性和兩性關係一直是的感興趣的主題,「未來排毒」的概念就是從研究「怎樣追求心儀對象」,和「怎樣發展一段關係」而來。這個兩個比喻也是我拿來跟別人解釋甚麼是「未來排毒」。

當我們選擇男/女朋友的時候,以減法尋找潛在對象是比較容易遇上適何自己的對象。正如我們不希望遇上暴力狂、自戀狂、控制狂、騙子,或是不希望遇上沉悶、不會聆聽、拜金、自卑等的人,自然把這些條件排除。

這樣做不止可以幫助自己明白內在多一點之外,別人更容易理解你的要求,減少溝通不良的情況。

未來排毒只是將減法的概念從兩性關係的層面提升到個人成長、推演事情的發展路徑和社會管理系統的興衰層面,結果真的有效。

感謝Dave幫忙攝影。

除了以文字來說明和實際的活出來,也能轉化成為實體的藝術品。最近我獲得在香港剛剛成立的Typeclub裡面的一位成員邀請,參與了名為「見字_ _ See Word _ _ 」 的展覽。「見字排毒」See Word To Detox 就是我的作品的主題。

Typeclub (link)由9位成員包括 Victor Cheung, Benny Au, Henry Chu, Sammy Or, Sandy Choi, Spencer Wong, Dave, Keith TamKatol創立。我有幸成為其中一位參展創作人。

這個作品把我們都需要一個心靈坐廁,好讓心靈毒素離開。同時,我們需要用心打理自己的心靈坐廁。不然,出現了渠道閉塞,所有心靈毒素如真實的「毒素」積聚,不難想像後果會如何。我們每天都會上廁所,對吧?

同時,大家可以在整個作品上留下「排毒信息」,我非常期待這個作品最後的狀態會是甚麼模樣。同場,還有更多有趣、別出心裁和喻意深長的作品。預計將於3月22日開放給大眾參觀,錯過了,你會感到可惜。
(Follow Typeclub(link)可以知道最新消息。)

為甚麼多元潛能者的串連力和傳譯力幫助我們將看似不相連,本質卻相通的事物連結,再轉化成為藝術?

在一般的認知,「翻譯者」是語言或文字的轉化者,將一個作品轉化成另一種語文。不僅如此,將文本用另一個語文再現,也是透過文本引介「異文化」。因此,翻譯者同時扮演了文本的「再現者」和文化的「中介者」兩個角色。

如果希望成為一位翻譯者,熟悉原文和譯文只是基本條件之外,還需要擁有翻譯的基本觀念和技巧。在翻譯的過程,譯者是一個忘我的演員,要進入之資訊之中。

註解的時候,包括知識、見解、背景與立場,也要站在第一身視點以外的角度,客觀的分析和說明。註解可以補充翻譯的內容中無法傳達的脈絡,加上再三修訂,盡量將翻譯做到忠實、通達、充實。

所以演員和評論家的特質對翻譯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翻譯不只是把原來的資訊移植到另一個資訊,而是從轉化為另一種模樣,翻譯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過程。

Photo by: Rahul Pandit https://burst.shopify.com/@lazyartistgallery

同時,“Traduttore, traditore :翻譯者,反逆者也” 。「反逆」指的是違背原作的意義。

撇開誤譯不說,翻譯過頭或翻譯不足都可能被視為反逆。如果翻譯得順暢,可能被質疑過度遷就原來的資訊,而犧牲資訊源頭的特色與含意。然而若是措辭和語法不符合資訊源頭,轉化的模樣卻會變得奇怪難懂。

在語言的範疇,沒有翻譯,就沒有廣為流傳的世界文學,大眾也無法接觸到美好的作品,作者們的才識也無法受到肯定,異文化之間更無法交流,甚至導致自身文化的孤立與枯萎。

在生活的範疇,沒有翻譯,就沒有良好的互動,大眾也無法真正理解彼此的話語,事實也無法被發現,差異之間更無法交流,甚至導致誤解與不可挽回的醫療傷害。

Photo by: Shopify Partners https://burst.shopify.com/@shopifypartners

在機器翻譯愈來愈發達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一個輕易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譯者,也就是翻譯的用字、內容不能像型錄、使用手冊那樣不必花費心思和技巧。翻譯者對溝通交流的重要性,這可貴之處也是只有「人」才能勝任。

李小龍認為︰「藝術是情感的交流,藝術必須來源於藝術家的體驗和情感。奈何,許多藝術家來自於虛偽或者是努力創造一種藝術品,而不是衍生於實際體驗或情感。恰當的形式需要個性,而不是模仿性的複製;它需要簡潔而不是累贅,明晰而不是朦朧;簡潔的表達而非複雜的形式。

靜坐/靜心/靜慮是個很棒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在心中創造必要的平靜空間,獲得新的思考角度並清空心中的杯子,直接面對模糊。還有,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

父母們,我們一起觀察太極的標誌。它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不是一邊純粹的黑白和白色。這點看似不應出現的異色,就是「模糊」的動能,牽引恆定的平衡。

正如健康的心電圖,起伏、上落。一條橫向的直線是不是毫不模糊?同時,我們希望自己的心電圖是一條清晰的橫向的直線嗎?如果你們的答案是「不希望」,為甚麼卻選擇逃避反模糊帶來的優勢?

我們不妨一起和子女放下電子用品,從靜坐開始,一步一步的培養「覺察」或「覺知」的能力。大家一起在反模糊中成長。一邊學習,一邊面對模糊,多元潛能者比較能夠找到事情的反脆弱。

下一點是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 ,是Anti-fragile 反脆弱。

引言(已完成)

1. Volatility 變動的另一端不是不變,是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已完成)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是不是明確,是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已完成)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已完成)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是 Anti-ambiguity 反模糊。(已完成)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已完成)

總結和三本選書(已完成)

P.S. Follow 我的TwitterInstagram,那邊的更新速度比較快。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

--

--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Written by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Using Dark data to solve the hidden issue in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craft the future with craftsmanship. Also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Bibliotherap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