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LM_5:The Future BreakFast 2 — 你的子女不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內文_2

把方法從目標中抽離,目標就只成了一種幻想。方法不是重點。我自己就是方法。我是開始,當一切結束時,剩下的也是我。

你可以利用系統性方式進行訓練與練習,但你沒辦法用一套固定方法來過生活,因為人生是一段過程,不是目標;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終點;是持續的變動,而不是固定的模式。

— 李小龍

Shoot by Catan Ngan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不是明確,是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

為最壞的情況作好準備?會使人精疲力竭。
希望凡事都萬事如意?太過天真了。

因此,為了擬定計劃,我們會進行種種估算與推想並執著於自己的假設之上,甚至把假設當作事實。「規矩成癮」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同時很多人都不知不覺的患上,成為NPC,跟著製造更多醫療傷害。

「規矩成癮」:規律的原意是透過重覆,讓不懂的事情逐漸開始有了意義。成癮的核心卻是透過重覆某種行為來逃避。成癮背後代表籍著某種行為得以暫時消除來自深植內心的價值缺乏、絕望、焦慮、孤寂等感受。因為很多人的誤解,規律成癮被披上成不是「癮」的外衣,更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然後集體上癮,藉著看似可預測的規矩麻醉內心和逃避痛苦。

融合各種點子是其中一種幫助我們治療「規矩成癮」的工具。李小龍是多元潛能者的模範之一,他面對的不確定性比大眾更強烈,從香港回到美國發展,然後經歷種種不公平對待、歧視、傷患,不是馬上就成為國際知名的功夫演員。

他運用適應力、聯想與翻譯溝通、快速學習和巨觀式思考,然後融合各種點子發現截拳道,嘗試解決武術的門戶分野,把功夫變的更加實用。

多元潛能者憑著在融合各種點子中覺察到的隨機應變,從不確定中得益。同時,隨機應變不是完全放開雙手不管。那些盲目衝動種是未經事前協調、未經計劃的行動,往往執行上也很糟。

隨機應變的核心是需要極度熟練的技巧、靈活快速的思考、整合知識及數據的能力,以及其他多項複雜的特質才能達成。

「在英文,improvise(隨機應變)一詞從拉文丁文動詞provious演變而來,該動詞意為『計劃』,而英文的形容詞improvised(拉丁文為Improvises)是形容『未經計劃或準備』。

希伯來文中的對應字則是ilyut,從le’altyar演變而來,表示「立即」,因而和英文帶有的『突如其來』不太一樣。在希伯來文中,這個字有立即性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20世紀知名的英國哲學家Gillbert Ryle在他和隨機應變有關的文章中曾提到:「為了要釐清此刻面臨甚麼困境,一個隨機應變者必須讓自己適應眼前這個獨特的狀況,同時在過程中應用先前學到的知識。而他後續的反應,必定是結合了某種程度的隨機應變,以及實務上的知識。這代表先前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預期之外的事件、障礙、或意外,兩者之間的競爭。

還有,George Huber及William Glick在他們編輯的著作《組織改變與重塑》(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design)中寫道︰「在一群能夠隨機應變的人之中……大家僅能維持最低限度的共識,這樣才能以集體的方式,達成一個人不能達成的目標,但同時也因為保有各自不同的能力,而能夠個別處理無法預期的狀況。

要達成隨機應變的目的,環境、技能、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不具備和彼此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就沒有辦法一同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第四點Anti-ambiguity 反模糊的主題就是溝通。)

同樣的,如果沒有所需的技能,也就無汰在不同情況下表現。(第三點Anti-complexity 反複雜的主題就是學習技能。)

而如果沒有環境,就沒有辦法在一開始瞭解情況,遑論作出合適的反應。(第五點Anti-fragile 反脆弱的主題就是覺察環境和系統。)

此外,George Huber和William Glick還強調,隨機應變發生得非常快。「隨機應變的程度愈高,規劃與執行、設計與製造、發想和實施的時間愈短。

Photo by: Tomáš Hustoles https://burst.shopify.com/@txh

同時,希伯來文「ilfur」在以色列的思維中,不是代表必須處理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是表示不需要依靠事先的計劃,應該要放眼當下,迅速適應。

我們多元潛能者具備優秀的合成能力,能夠學會愈來愈不依靠資源,即興發揮。正如在以色列,因為經常碰到資源有限的情況,所以以色列人必須隨機應變。

隨著心思結合兩合以上的概念,化為新點子。融合各種點子可以帶來完全原創的成果,然後經過延伸擴展,就可以化為完全原創的解決方案,讓資源的匱乏不成問題,搞定迫在眉睫的問題。

透過閱讀歷史的發展,通常不是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想出辦法,解決難題。局外人才是那個「The one」。Karim Lakhani和Lars Bo Jeppesen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解釋:「參與解決問題的人愈多元,問題愈容易解決。因為人們面對和自己專長不太相關的領域時,往往會用自己的方案來解決問題。」

由於多元潛能者有太多觀點可以借鑑,所以我們處於最常被遺忘,又最有利的位置,能夠想出夠創意的解決方案。我們自己已經集「解決問題的多元人才」於一身了。

Photo by: Nicole De Khors https://burst.shopify.com/@ndekhors

經過背傷、歧視、哲學、教授、訓練、寫作等等事情「提供」的資訊,李小龍發現截拳道,同樣是多元潛能者的我也發揮這5種特殊天賦,改良了Future studies未來學,成為Future detox未來排毒,再發現碎形同理心系統。

Future detox未來排毒和碎形同理心免疫系統也是經過巨觀或思考中各種概念,再結合不同的點子,嘗試從源頭解決大眾因進入覺思考和察盲點而產生的問題,和降低患上心理病症的機率。

因為科技和心理相關的事情是未來一個世紀的核心考題,正如我們手中的智能電話沒有電池的話,只是一部具備少許重量的物件。沒有靈性、情感和覺察力,我們只是一具僵硬的屍體。

我們需要一個具備反脆弱性的系統幫助下一代學會面對明日的問題。「一直走相同的路徑,又希望前往不同的目的地。」這個想法符合邏輯嗎?又真的可行嗎?

我們不能用過去或現在看似運用如常,卻已經千瘡百孔的思維和社會系統去作預測。染上「規矩成癮」是一種帶有醫療傷害的行為,影響同理心免疫系統的平衡。

這張MCC工作表是來自《痴漢心理學》,它是設計出來協助痴漢幫助自己檢視自己的成癮行為。我發現它也可以我們檢視自己的大部份想法和行為,包括「規矩成癮」

挑戰認知扭曲︰
有甚麼證據或事實可證明這件事情是正確的?
有哪些事實和證據與上述的想法相反?
相信上述的想法有甚麼好處?
相信上述的想法有甚麼壞處?
有這些想法的時候,再犯的風險不會升高嗎?
這些想法不會傷害別人嗎?
這些想法會讓你覺得舒服還是痛苦?
這些想法會不會讓你觸發犯行?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認知扭曲,那又是哪些認知扭曲了呢?
在同樣的狀況下,別人會怎樣思考與行動呢?
如果你發現同伴有一樣的想法,你會提醒他嗎?
該如何因應與修正驗證「認知扭曲」所得的結果呢?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XX就是這樣。」、「不然咧?」、「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這是傳統。」等等看似正常的行為,其實與成癮的本質非常接近。

「有甚麼證據或事實可證明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和「有哪些事實和證據與上述的想法相反?」 — — 第一條問題和第二條問題足夠讓染上規矩成癮的人的腦袋當機。因為他們就是選擇逃避獨立思考,以及人云亦云。

Photo by: Matthew Henry https://burst.shopify.com/@matthew_henry

作為多元潛能者,我和李小龍會不斷檢視和修正自己的思考模式。如果發現某個念頭的缺點太過明顯,我們會捨棄,繼續前進和尋找更多點子。所以我們保持明辨(Decement),就算當無法阻止自己的大腦擺脫不確定帶來的不適感,在進行種種預想和想像中,我們還可以不要盲目的相信它。

反不確定是從不確定中得益。就是因為多元潛能者能夠運用融合各種點子結合另外四種天賦,幫助我們跳出預設模式和沒有染上規矩成癮,跟隨改變而改變,然後發現更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方法。

李小龍發現截拳道時,花了很多心思去樹立深度的哲學原則,用來輔助截拳道。這些哲學就是為了整合身、心、靈,也是避免死記硬背與敷衍訓練的關鍵要素。

Photo by: Tomáš Hustoles https://burst.shopify.com/@txh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的和李小龍的「Be water」思維非常契合,Be water化為水的意思就是「處於流動狀態」︰首先要專心於當下並處處留心,然後適應現況,伺機而動。

不管面對最壞的情況,或是順境,「化為水」的概念幫助我們維持物理和心理的恆定狀態。如流動中的水適度滋潤精疲力竭的內心,同時激活死寂的情緒。

當你經歷人生考驗時,如果可以提醒自己要仔細觀察、並如流水般靈活應對問題。這不是很有幫助嗎?

父母和長輩們,你願意承認染上規矩成癮嗎?你願意全心全靈的學習 「Be water」的隨機應變嗎?

隔機應變的融合各種點子由想法演化成為技能,再從技能成為經驗,經驗成為整體的行為或知識改變時,學習便會在這個階段發生,更是一種短期學習的方式。作為Multipotentialite多元潛能者的我們就在身旁,跟大家一起真正的學習,而不是鸚鵡學舌的學習 。

下一點是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Anti-complexity 反複雜 。待續。

引言(已完成)

1. Volatility 變動的另一端不是不變,是 Anti-volatility 反變動。(已完成)

2. Uncertainty 不確定的另一端是不是明確,是 Anti-uncertainty 反不確定。(已完成)

3. Complexity 複雜的另一端不是簡單,是 Anti-complexity 反複雜。(已完成)

4. Ambiguity 模糊的反面不是清晰,是 Anti-ambiguity 反模糊。(已完成)

5. Fragile 脆弱的另一端不是強固,是 Anti-fragile 反脆弱。(已完成)

總結和三本選書(已完成)

P.S. Follow 我的TwitterInstagram,那邊的更新速度比較快。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

--

--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Written by Super Normal Life Lab 超日常生活研學所

Using Dark data to solve the hidden issue in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craft the future with craftsmanship. Also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Bibliotherap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