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療法7:失控的同理心,我們與慈悲心的距離#21STCREN
當你閉上眼生活,當然很容易,同時誤解了所看到的東西。
── 約翰‧連儂 John Lennon
清空心靈,
無形,無相,像水般。
水倒進杯子,就是杯子;
倒進瓶子,就是瓶子;
倒進茶壺,就是茶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水一樣,我的朋友。
── 李小龍
藥方(Cure) 7:《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適合對象:父母、教師、長輩、社會工作者、誤解同理心的人、從事市場推廣的人、只看數據或理性的人、缺乏理性的人、過渡信任同理心的人
台灣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是一部今年不能錯過的劇集,不管你是甚麼國籍,錯過是你們的損失。故事描述無差別殺人事件,加害人、被害人、辯護者與相連人物的心理狀況,我們便能成為旁觀者,了解每一個人物的情緒和感覺。而這個故事刺激了我們的神經,叫大家思考「惡」的定義。同時,「甚麼是真正的同理心?」─ ─ 再次被帶出來,這是當代和未來我們需要學習及了解的東西。不過,現在很多人卻誤解、誤用和把它放在不當的位置。《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幫助我們面對同理心的真實模樣,重新檢視同理心,治療我們對自己和人性的無知,向具人性化的社會游移。
其實同理心分為上面兩種。我是共感人(Emapths),明白這兩種同理心的感受。這本書正好告訴,特別是那些把同理心掛在口邊的人,一直被忽視的「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也是必須擁有的。第五章的「暴力和惡意」及插曲「同理心作為道德標準」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觀眾應該非常有幫助。「惡與道德差距」、「同理心的成本效益評估」、「同理心如何引發暴力?」和「缺乏同理心導致非人化的行為?」,大家單看4個標題,已經想像到作者引用不同的例子、研究、實驗和論證,讓大家清楚惡跟情緒同理心的關係。
書中大多的觀點都值得深思,其中一點是我非常認同。犯罪者缺乏同理心嗎?─ 答案是不一定,他們的同理心也可以很強。正如近年很多人被網上騙徒欺騙感情和金錢,而且受害者不斷上升。騙徒們就是運用一些同理技巧找到對方的弱點,取得對象的心,然後展開一連串的犯罪計劃。就是這樣而已,複雜嗎?對我來說,我是大概明白他們怎樣做。同時,我沒有興趣研究一下去,倒不知不覺的學會怎樣分辨實話和謊言,還選擇成為選書治療輔導和出租大叔去幫助人。而且,我只是眾多運用自己的同理心和同理技巧去幫助社會的人之一,我們為甚麼不會選擇成為騙徒或罪犯呢?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差別在哪裡,填補思考中缺少的角度。
「思考何謂惡,也就是真正的惡,比較妥當的方式是:別專注在別人對自己做了甚麼,回頭看看自己的的言行如何傷害他人、別人為何希望獲得道歉與補償。不要只看他國對本國幹了甚麼壞事,想想自己國家做了甚麼引起外國人憤怒。」
上面的那段文字來自書中的內容,是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出現在腦中的文字。然後下面的8個字跟著出現:
「人際關係與同理心」這個章節給我的印象深刻極致,告訴我必須介紹這本書,上面那8個字就是出現在這個章節裡面。作者提出慈悲心(Great compassion)才是比較接近人性的東西,讓我們變得比較清醒。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跟關於同理心和慈悲的科學性研究,例如透過磁振造影針對兩種差異進行研究,身為佛教僧侶以及精通神經科學的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也是研究樣本之一。首先,實驗者請求他分別以冥想進入同理心狀態和慈悲心狀態,掃描出來的結果有所不同。跟著再用另外一項實驗作為對照,請人練習「同理」或「憐憫(愛和慈悲)」,再掃描各人的腦部。結果顯示出差異,同理訓練增加了腦部的特定區域。結果可以在書中找到,足夠讓大家反思。作者再用了整個章節說明同理心怎樣在大腦中運作。
「憐憫(愛和慈悲)與同理心不同之處,在於當事人不一定共享了對方的痛苦,而是對對方充滿、關懷、照顧的感受,且具有改善其狀態的強烈動機。憐憫是對目標抱持情感,而不是與目標共享情感。」─ ─ 律師王赦的想法比較接近慈悲心。
他理解受害者和受害人家人的情緒,同時更退後一步觀看,當下的矯正的制度有沒有理性的方法去處理罪犯犯案的動機,再進行有罪辯護。有哪些人生出來就是罪犯嗎?我相信大部份人都不會這樣說。作者不否認情感同理心也能導致美好的結果,更讚賞和引用亞當‧斯密的見解:
「不是人性柔軟的一面,不是大自然在人心中點燃善意的火苗,抑制我們愛護自己這種最強烈的衝動。有個更大的力量、更強的動機在那些場合作用於我們。是理性,原則,良知,在胸中和身體的那個人,會對我們的言行做出最終的審判與裁決。」
情緒和理性是一種互補的關係,不能只站在其中一面去觀看所有事、物。(所以我發現 BBAC Cure/System(療方/機制),方便自己和下一代能夠簡單地檢視的正在面對的事情。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到這裡看一看。)
甚麼是惡?甚麼是善?甚麼是正義?甚麼是十惡不赦?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很多人大多誤解同理心,就像很多人認為作者反對同理心一樣。「少點同理,多些慈悲。」我們明白和實行更多認知同理心才是重點,發現甚麼力量可以讓我們作出正面多於負面的行為。張開眼睛,清空心靈,看清楚眼前的東西。同理心如水,無形無相,卻是我們必須,以及需要同時用心和用腦去運用的東西,正義有時候帶來的過度傷害不亞於法律上的罪行。如果大家看過了台灣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者希望認識同理心真實的面相,不能錯過《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P.S.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供「出租大叔」服務的詳情,大家可以預約跟我閒聊,或諮詢和討論兩性關係和性教育的事情 ,以及關於選書怎樣幫助我們。如果大家希望跟一位 Empath 共感人(甚麼是共感人?)閒聊。謝謝:)
P.S.S. 最後,如果你覺這篇文章,以及我之前寫的文章值得閱讀,請forward給你的 3位朋友閱讀。你不follow、不拍掌也可以,因為我比較關心大家的真實生活,不是數碼數字的上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