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Great Compassion) 就是最恆久的時尚。記下它。轉發它。
哈囉,寶貝們,歡迎來到地球,這裡夏熱冬寒,這顆球又潮濕又擁擠。最多最多,寶貝,你有一百多年以在這裡生活。就我所知你只要遵守一件事情,寶貝們 — — 他媽的,你就是要善待別人啊。
— 黃金之河,馮內果
同理心(Empathy)是動物最重要的靈性元素。在電影Blade Runner 2049中, K就是經過一連串事件,讓自己心中的靈性湧現,最後捨身成仁,選擇幫助Rick Deckard。同時,在眾多經歷中,他也感受到複製人一直沒有的痛苦。這就是同理心的副作用,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可以答訴大家那是怎麼樣的感受。在「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值價」(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中,作者保羅‧布倫(Paul Bloom)和神經科學家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塔妮婭‧辛格(Tania Singer)和奧嘉‧克里梅基(Olga Klimecki)談過,他們用經驗和實驗告訴大家同理心真的讓腦部相關的區域啟動,所以不是錯覺,腦中真的產生了反應。如果同理心會帶來痛苦,有沒有一種感受不會有帶來痛苦,又能感受他人的情緒?有,就是大悲(Great Compassion),大悲的心。
「憐憫(Compassion)與同理心不同之處在於當事人不一定只享了對方的痛苦,而是對對方充滿溫暖、關懷、照顧的感受,且具有改善其狀態的強烈動機。憐憫是對目標抱持情感,而不是與目標共享情感。」 — Empathy and Compassion,Tania Singer & Olga Klimecki
2038年,大悲(Great Compassion)的心成為社會及個人中一個重要的特質。Empath(這名詞真的沒有中文翻譯)讓大家對憐憫(Compassion)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Empath比高敏感族好一點,他們一樣生來被動的吸收和反映人們的情緒,也可以分析接收或感受到的情緒是哪些是屬於自己,哪些是來自別人。在整個感受過程中,他們平衡理性及感性,不會忽略任何細節。好像安慰遇上兩性關係問題的人、遇到生命疑惑的人、或正在面對情緒困擾的人時,會選擇安靜的陪著遇上情緒難題的對象,讓他們發洩。然後真正的聆聽,嘗試找出情緒中的徵結,再嘗試找出有沒有辦法讓問題減輕或處理。這就是Empaths。
Empath擁有理解,以及實踐大悲(Great Compassion)的心的能力,可是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很多人看不清他們的真實面貌,總會覺得他們很冷漠疏離。大家會覺得一塊海綿很冷漠嗎?很多人不會有這種想法。高敏感族是一面鏡子,Empath就是海綿;高敏感族反映,Empath吸變、過濾,把雜質去掉,剩下重要的東西。而且跟情緒保持距離,盡量讓自己能夠持久地付出大悲(Great Compassion)的心。
大家終於明白社交網絡是由理性產生的,同時事實上人類是具備理性和情緒的動物。所以社交網絡需要大悲(Great Compassion)的心,大家會溫暖、關懷、照顧的其他人的感受。因此大悲(Great Compassion)的心成為Artificial Stupidity的其中一個元素,也是#socialmediavegan的重要核心思維。
把大悲的心傳出走,把大悲的心找回來。現在。
(English version will uploaded soon. Thank you.)